再議友善52
發表時間:2016-06-03 10:31 再議友善 福州第十中學 高一1班 林曉凱
從古至今,人們都不可逃避地被灌輸著一種思想:“為人要友善”。兄弟間應有孔融讓梨的謙讓,夫妻間應有舉案齊眉的恩愛,朋友間不忘笑面相迎的禮儀,即使非親非故,也應老人之老,幼人之幼,以和待人,以善敬人。 在傳統的道德觀念看來,友善,才會有“看庭前花開花落”的從容淡定,才會有“望窗外云卷云舒”的寵辱不驚,才會有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家徒四壁也安貧樂道的君子風度。 友善誠然是一種美德,但是否可以一味的友善呢?否! 一味強調“友善”,不計對象,不論場合,會扭曲成一種思想上的麻木,會麻醉人們的是非觀。人們也許不知道,腐化了的良知比邪惡本身還恐怖。明目張膽的“邪惡”猶能引起人們的重視與警惕,而不夠明智的“友善”,正像你懷中即將復蘇的毒蛇,時刻有可能吞噬掉你的生命與所有幻夢。 人們常說“當別人打你的右臉時,你不應反抗,而應把你的左臉給他打”。這種友善的態度固然會化大事為小事,從而避免一系列的紛爭,但,我們為什么要以“保持友善”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無法反抗的懦弱? 有人把它說得更高尚,說這種友善的態度是提高自己的修養,并且加深邪惡者的罪過,從而使之在今后的命運中甚至是所謂的地獄中受到應有的懲罰。果真如此嗎?這難道不是在放縱邪惡嗎?如果心存友善,應及時制止邪惡者,讓他不能成其事,讓他改邪歸正,何必要指望他反躬自省或是自取滅亡呢?何必要穿上友善的外衣在一旁幸災樂禍呢? 所以,從某種意義上講,失去理智的友善正是那種經過精美包裝后的惡,一任這種友善在國民心中繁衍,北島詩中所描繪的“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證”的現象可能成為現實。 那么,這世間還存在著一塵不染的友善嗎?當然。 友善不是屈服,不是妥協,不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逃避。友善是獻給善者的恭敬之心,當然,也包括簡愛所說的 “當你無緣無故挨打時,你要狠狠地回擊!”對惡的懲處也是一種友善,是最真摯的友善! 龍應臺有篇文章《中國人,你為什么不生氣》,說的就是當你面對不公時,當中國人面對日漸腐化的社會環境與國際環境時,應拋棄一些傳統思想的束縛,盡力維護自己的尊嚴。 可見,“人善被人欺,馬善被人騎”的時代應該結束了。不要被“友善”蒙蔽雙眼,當退之時,退一步猶可海闊天空;不當退時,拿出你的勇氣,像英雄一樣戰斗吧! 這也是一種友善,對真理、對正義的友善。
點評:文章能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友善,剖析一味友善的危害,思辨味濃,先駁后立,指出正確的作法,給人以啟迪。 ——指導教師葉素英 |